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管理舆情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管理内参 > 正文

生物经济领域典型案例|依托三七优势资源 推动三产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4-05-23 来源: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作者:佚名

  三七是文山州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是文山州久久为功打造的特色产业。自“十三五”以来,文山州把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列为全州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来培育和发展,设立产业资金,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形成了集三七标准化基地、原产地交易市场、精深加工、科技研发、行业管理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2023年,全州以三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综合总产值351.5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00.73亿元,加工业产值87.33亿元,流通业交易额163.45亿元,解决社会用工13万余人,增加群众劳务收入40亿元。

  立足道地优势,发挥种植引领作用。种植上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三七种植技术体系,三七基地规模和标准化发展水平,三七原料内在品质以及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已走在了全国中药材种植发展的前列,三七产量、品质全国第一。积极构建林下三七新业态,示范带动全州林下三七发展1000余亩。目前,文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七原料供应基地,供应着全国1300多家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全州三七种植公司23家,三七种植专业合作社21户,七农3273户,文山三七占地面积9.53万亩,采挖面积4.25万亩,农业产值25.5亿元,解决社会用工2.5万人,实现群众增收8.6亿元,其中:劳务增收7.2亿元,地租收入1.5亿元左右。

  拓展“精深加工”,做大产业加工平台。文山州三七加工产业发展主要结合全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以“绿色、高产、优质、安全”为目标。立足企业发展,制定扶持措施,构建驻企机制,实施企业培强,瞄准市场需求,坚持创新研发,完善园区配套,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企业聚集发展,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文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三七产业园区)已成为集加工、信息、物流、培训、文化、管理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园区,汇集了云白药、天士力、特安呐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文山州中药材加工企业59户,其中投产企业36户,在建及新签约23户。生物医药企业40户,三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户,其他中药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户,业务范围中有三七及中药材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三七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11户,全州三七中药材规上限上企业共33户。2023年,消耗三七原料9400余吨,三七加工量6000余吨,企业员工数2200余人,薪酬1.5亿余元;使用临时工700多人,劳务增收2800余万元。

  强化“品牌建设”,打造三七产地市场。牢固树立文山三七大品牌意识,依托“三标”联用以及三七产业相关标准,规范三七品牌使用,打造“文山三七”公共品牌,着力提升三七产品价值和品牌形象。多形式举办文山三七节、三七论坛、商贸展洽、三七健康文化周等系列产业特色宣传推介活动,持续推进文山三七品牌建设。开展三七“好物进广州”活动,动员州企业与广州医药港合作,进驻“好物进广州”;与广西好日居合作开展“文山三七·健康中国行”宣销活动,在贵州、广西、海南、福建、浙江5个省(区)发展加盟商95家,开设实体店50个,积极推动文山三七“走出去”。目前,文山州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三七原料交易和集散中心,90%以上的三七原料通过文山三七市场上市交易流向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发展流通企业、工商户986户;文山三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在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注册,授权文山三七“三标”联用企业19家,限额以上企业10户,三七晾晒场近50家,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商平台注册销售文山三七的网店累计达4146家,解决社会用工2.9万人,全年估算增加群众劳务收入近2亿元。

  实施产旅融合,提升支撑带动能力。紧扣普者黑、坝美两张名片,三七、石斛、滇黄精等优势品种,壮族、苗族等民族医药资源,顺应健康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推动中医药康养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以苗兴康为代表的民族医药,利用药浴、中药熏蒸、中医药文化体验等养生保健项目正在兴起。探索开展“文山三七地方特色食品餐饮体验店”评审认定18家;推动“工业+旅游”融合发展,云南白药数字三七产业园与云南七丹药业三七产业文化园分别于2020年和2023年被认定为AAA级景区,开创了三七产研、旅游创新模式;依托壮族文化、历史文化、稻作农耕文化特色,石斛产业为一体的仙草秘境AAA旅游景区广南六郎城成为穿越宋代历史古韵、体验民族文化盛宴、聚天地灵气的仙草秘境,陶冶情操的梦境与天堂。


原文链接:http://yndrc.yn.gov.cn/html/2024/zhoushifagai_0427/1622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管理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